首页 写景作文
导航

家乡的风俗习惯

2020-12

篇一:《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

贵州东部偏远的农村,那里虽然没有繁华的景象,但是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土住居民们除了淳朴、大方、好客以外,他们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习俗,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我记得我刚懂事时就屁颠屁颠的跟在大人的背后观看这些有趣的习俗,如今十多年了,还是那么的喜爱,下面由我来跟你介绍我家乡最隆重,最精彩的习俗——停洞斗牛。

今天是星期四,有外校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们正在进行午休,只听校长到在广播里通知:“明天老师有重要事情,学校决定明天只上上午的课,下午放学生们回家。”一听到这样的通知,学生们简直高兴坏了,同学们为何如此兴奋,因为星期六是一年一度的“牛打架”,真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啊!

星期五放学后,我和同村的伙伴,背着书包有说有笑的朝家飞奔而去,走在宽敞的马路上,秋风迎面吹拂,是那样的舒爽,那样的惬意,想到明天又可看到精彩的斗牛了,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一到寨头,就听到熟悉的锣鼓声,走进寨子里,只见孩子们扛着彩旗到处乱跑,大人们见面就问:“其他事情都安排好了吗?明天放牛打架嘞。”我不知道我们的村民们为什么这样喜欢斗牛,我只知道从我记事起每次斗牛人们都这样兴奋,其实我也跟他们一样,恨不得天天放牛打架呢,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村头,有一个牛塘可容纳两万多人,外地的游客最喜欢我们这里的牛王了。我们村的牛王是从黎平引进,身长1、8米,敏捷的身手,打跑很多名牛,身价20万左右,勇猛直撞,有个外号“黄金右角”,打跑名牛就靠有力的右角抠翻对方倒地,使对方动弹不得。

已经是凌晨两点,我还是无法入眠,大公鸡喔喔的叫了两遍,人们开始起来各做各的事情,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愿明天的斗牛更精彩。天刚蒙蒙亮,我也起床了,吃过早饭就直奔牛塘。斗牛还没开始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牛塘内了。慢慢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过不了多久牛塘里的位置坐满了人,远远望去,众多的脑壳就像晴朗的夜空布满繁星一样,给人密不透风的感觉。

三个铁炮点响,意思是告诉人们,第一对牛准备开打了,人们自觉的安静下来,都在静静的等待。第一对牛开打是我们和九曰的对打,两队都将牛拉进牛塘中间,只见裁判彩旗一挥,两队拉牛的后生都同时放开牛索,我们的牛勇猛的冲向对方,“啪”的一声狠狠的碰在了一起,看牛的人们都欢呼起来。看来“勇猛直碰”的称号真是名不虚传哦。对峙了差不多三分钟,我们的牛把九曰的牛抠翻倒地,九曰的牛耐性不足,没能捍卫自己,我们的牛战胜了对方。

牛塘里一对对斗牛在奋力的比拼着,人们一下子高呼一下子低声叹息。看

来今天的斗牛确实很精彩。

时间如流水一样轻轻悄悄的从人们的身边溜走,一场精彩的斗牛及将结束,有些人相约做客,而有些人匆匆回家。这就是家乡的斗牛习俗。

篇二:《我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

我今年春节是和妈妈在贵州省都匀市的姥爷家度过的。都匀,简称"匀"。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1公里处有"都云洞"而得名。"都云洞"又名"九龙洞"、"仙人洞",属天然石灰岩洞。据《五代史·楚世家》记载:"后晋高祖云福五年(940年)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十二部……附于马希范",这是都云的名称最早见诸史籍。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平羌将军何福镇压都云苗族人民起义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应将"云"改为"匀",取"均匀"之意。皇帝批准下诏,都云从此改为都匀。

都匀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0万(2013),有布依、苗、水、瑶等33个少数民族,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08%。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4个镇、1个乡(其中有1个水族自治乡)。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46平方公里(2013),市区人口32万(含流动人口)。

都匀城位于"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众多河流汇入沅江源头剑江穿城而过。碧玉般的剑江水,沿江两岸莺语流花,青山耸翠,是一个山水交融、山青水秀的天然生态环境。2012年获得"全球绿色城市"称号。

都匀有"高原桥城"之美誉。市区,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近100座,横跨在涵抱全城的剑江河上。古朴的百子古桥、全国大中型桥梁中斜度最大的剑江斜桥、玉砌雕栏的银狮桥、凌空飞架的彩虹桥、清雅隽秀的月亮桥……一座座风格独具的桥梁,融古典情调与现代风格、宏宏大观与纤纤绢秀于一体,都匀因之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都匀历史悠久,殷商时为鬼方东南部地,春秋时为牂牁古国东北部地。战国、秦、汉时期,北部境属且兰,南境属毋敛。三国时属蜀汉牂牁郡地,隋时属宾化县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置应州(羁縻州),都匀属之。

在都匀过年期间,了解了都匀特有的过年民俗:

1、扫灰尘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每到过年时,从腊月廿四、廿五就开始大扫除,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旧的、不要的东西都清理出家门,一旦到了初一,就不能往外丢东西了。

在贵阳,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2、杀年猪

1月初,我们受朋友的邀请,去凯里吃“刨汤饭”,所谓“刨汤饭”就是杀猪饭,是用猪的心、腰、肺、肠、血、猪头、猪身等各个地方的肉,

分别取适量加作料炒成味道鲜美的菜肴,再把各道菜混合放在一个大锅里而成大杂烩菜,百般滋味,鲜美杂陈。在年前杀年猪放红,意为驱邪纳福,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百事大吉。主人家从上午就开始忙碌,中午时分,请来的杀猪匠把肥猪杀了,家里的妇女就开始收拾猪肉了。

下午,手上拎着礼物,来朝贺主人家日子红火亲朋好友逐渐到齐了。围着炭炉,主人家端上精心烩成的刨汤,香气扑鼻,让人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热腾腾的火锅煮着,与主人家一道在喜悦的祝词中,品尝这道百味“庖汤”,滋味愈加厚重、鲜香、回味悠长。

在贵州乡下,对一个家庭来说,年底杀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年冬至后,天气渐冷,农村中就开始杀猪,用于腌制腊肉、香肠,制作血豆腐等,一些人家也趁此时机“打糍粑”,为过春节作物质准备。由于杀猪、打糍粑等都是力气活,少不了村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杀猪或打糍粑的人家免不了要请帮忙村民吃饭,一来二往就形成了吃“刨汤饭”(或杀猪饭)的风俗。{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风俗习惯}.

3、打糍粑

打糍粑的活动是和杀年猪一起进行的,打糍粑的准备要从前一两天开始,家中的女人开始挑选、清洗糯米,并用清水浸泡一到两天,男人则开始准备打糍粑的用的粑锤,粑锤木材的选择很讲究,木材质地要均匀细密、否则敲击过程中会裂开,木头的重量也要适中,太轻了打{家乡的风俗习惯}.

起来没有力道,太重了就太费力。准备好了粑锤,还要准备粑槽,一般粑槽是用石头做的,讲究的家庭还会在上面雕刻各种图案花纹。也有木头做的,木头做的粑槽保温性能很好,糍粑不容易冷,但是木头做的不够耐用。

打糍粑是一件力气活,由男人们来完成,先要把糯米用粑锤揉烂,才开始轮番上阵反复捶打,直到糯米变成黏黏的糍粑为止。打好的糍粑团成一个个的小圆糍粑,外面裹上熟的糯米面,冷却后可以放一段时间,一直吃到大年十五。

4、年夜饭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是一年中最闹忙的一天。家里有外出者,再远都会赶回来与家人团圆。从早晨开始主妇就忙碌开了,为这个年最盛大的一顿团圆餐做准备。家里有老人的还喜欢贴春联、挂灯笼,大门上一定要贴一个倒着的“福”,寓意“福到”的吉祥意义。当然,家里的果盘糖缸里还得摆上糕点、糖果、柿子、橘子等,以示“甜甜蜜蜜、事事如意”。随着夜

色临近,家家户户关上大门,室内灯火通明,热热闹闹,在年夜饭开餐前,一家人还得在长辈的带领下祭祖,由家长主持烧化纸钱。年夜饭要先祭过祖先后,全家人才能享用。接着,开始吃团圆饭、放鞭炮。

5、初一开始走亲戚{家乡的风俗习惯}.

拜年是贵州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三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

特别要记住的是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因此,在贵州的很多地方都有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6、从初一到十五,吃过元宵后,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随着春节的临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来越浓。放烟花、贴春联,除了

篇三:《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

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

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个规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必须要赶回去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

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时,因为各自工作和学习的繁忙,大家很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小孩,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不会喝酒,这可怎么办呢?哈哈,大家一定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吧,我们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间的碰杯,代表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代表着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大家围在一起谈谈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自己的亲人进行分享,并相互鼓励和支持。

“团圆饭”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

春天,树枝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懒洋洋地睁开眼,花儿们也纷纷盛开了,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花儿们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引来一大群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那景象可真美!

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还去河里摸鱼,那一棵棵树像一些战士一般。花儿们也更加芬芳诱人。荷花也开了,荷叶是绿的,荷花是淡粉红的,真美啊!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到荷塘采莲藕吃,一条条鱼在水中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一被我们捉上来,就“活蹦乱跳”,看它乞求的样子,真可怜!

秋天,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天空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黄的景象,麦子是黄的,树叶也是黄的,一片一片的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独自一人“旅行”。农民伯伯在这个季节可乐了,也很忙,因为他们辛勤的汗水培育的麦子成熟了,他们都忙着割麦子呢!

我的家乡真美丽,我爱我的家乡!

篇四:《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

黄福泽

海洋生物技术系

22420122201011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镇,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各地的风土人情也不尽相同,下面就让我以时间(农历)为线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习俗。

正月初一:从年三十晚上一般都有跨年的习惯,大家等午夜零点过后,会互相道一声“新年好”。大年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喜气洋洋的大家会成群结队的在村落里面拜年,早饭和午饭一般会一起吃,大都是鸡蛋面线。到了下午,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会选择去朋友家拜年,有些人会选择去亲戚家拜年,还有些人会在家准备迎接别人来的拜年。各家一般都会准备一个“顺盘(闽南语)”,里面有各种好吃的糖果和小食品等,还有上好的茶叶来接待拜年的人们。而到了晚上,各家各户在吃完晚饭后一般都会放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五颜六色,璀璨的点亮了夜空。

正月初二:大年初二这天是传统的“女婿日”。大都数出嫁后的闺女都会和自己的丈夫带着礼品前往老丈人家进行拜年,好不热闹。有些人家有两三个闺女,正月初二这天家里就特别热闹,女儿和女婿们的到来使得家里喜气洋洋。

正月初九:这天做“天公生”,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酒席,在那天晚上表示自己对上天的诚心,祈祷好运。

正月十五:这天使大家所熟悉的元宵节。大都数人家会包汤圆,有的人家买现成的,有的会自己做。到了晚上,有灯会的地方的人们会去赏花灯。在这里,特别提一下,我们那边大都会在这天举行“游灯”的活动。这个活动由几个小组的村民组成,各家各位准备烟花炮竹以及一些供奉的礼品摆在家门口。“游灯”的队伍会从特定的地方出发,绕行各家各户,最后回到那个地方。出发的时候一般叫做“出佛”;回的时候叫做“入佛”。起先,“游灯”的队伍由几个小组的村民选出来的几个“头”,还有聘请的礼乐队伍(有时还会有舞狮队伍),以及各组带着“竹筒火”的孩子们组成。“竹筒火”的制作过程主要是:去竹林里找比较笔直的竹筒,然后锯到合适长短,然后竹筒里面装上组织发的“土油(成分主要

是柴油)”,最后在竹筒口塞上易吸油的布,最好是棉质的。只要往布上点燃,竹筒火就能着好久。在晚上,“游灯”的队伍特别壮观,孩子们带着竹筒火,享受节日的气氛,也乐在其中。后来,由于组织上担心“竹筒火”可能有些危险,就不在发“土油”。“竹筒火”也就逐渐成为了过去,现在村民组织购买了绚丽多彩的跑马灯。有村落组织孩子们带着花灯跟随“游灯”的队伍,其中另有一番乐趣。正月十五过后,大都数人们该上班的去上班,该上学的去上学。正月里气氛还是比较好的,正月里大家都避免讲粗话和吵架。有许多的婚嫁会在正月里进行。当然了,孩子们在正月里还会收到许多的压岁钱。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们这边人们过清明节大都会去山上扫墓而后有的还会去存放亲人骨灰的“灵堂”。扫墓的时候会带上一些纸钱、可口的饮料和食品来供奉先人,还会带上笔和红漆来润新墓碑和后土上的字。当然,由于墓修在山上,难免周围会有些杂草之类的,所以一些除草的镰刀也是必备的。在清理完周遭的杂草以及润新墓碑和后土之后,大都会撒一些纸钱,摆上饮料和食品供奉先人。这时候,大家有的会把自己一些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先人保佑或者告诉先人一些添丁进财的消息,缅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三月十六、四月十四:这两天是笔者所在的村邻的“小诞”,许多人家会准备可口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客人——大都是请一些临近的亲朋好友。

五月初五: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我的家乡这边的习俗主要是包粽子,各家各户或自己包或者请别人帮忙包下粽子,享受节日的气氛。自己包粽子的话,粽叶一般去街上买,然后还有包粽子所需的糯米,加上自己喜欢的各种材料,做出美味的粽子。

八月初十:这天是笔者所在的村邻的“佛诞日”,在此需要说明一下,不同的{家乡的风俗习惯}.

村落的“佛诞日”的时间不一样,一般在农历七月到十一月之间。在“佛诞日”这天,村邻里离家比较近的人大都会回家,家里面在这天是比较热闹的,在中午或者晚上会宴请宾客,少则三两桌,亲朋好友多的有的二三十桌,这天的热闹程度几乎可以媲美过年的气氛。在丰盛的宴席过后,村落里面一般会有“高甲戏”出演,或者是歌舞团以及电影放映之类的娱乐活动。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大家所熟悉的中秋节,我们这边的习俗也都是家人团圆,然后吃月饼,有灯会的地方可以去看看灯会。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我们这边俗称“老人节”,一些村组织会去探望老人,给老人送温暖。

大年三十:除夕,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大都数人家的家人都回来了,在之前的几天里大都忙着大扫除,整理一年来的收获,还会给自己家贴上新的春联。在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大都在吃团圆饭,然后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些孩子会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裳,等待着新年的到来,有些家长也会在这天晚上给自己家的孩子压岁钱。在吃团圆饭之前,村邻中的宗亲会带上可口的饭菜和纸钱去“祖厝”里供奉一下先人,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在这天晚上,许多人家会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烟花炮竹,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后,天空瞬间被绚丽的烟花所装饰,远近都传来喜悦的鞭炮声。邻里跨年的人们会互相道声“新年好”,一派喜气洋洋!

以上所述是大概以时间(农历)为线索,来讲述我的家乡习俗,另外有一些婚嫁之类的习俗与大家分享: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是我家乡南安这地方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

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如果

“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四、巩固阶段——找日子,送日头。“系三带”过后,男方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确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装有“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一步骤就是“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男方则忙着准备请人、酒席等方面。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男方在结婚前一天需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担盘。什么叫担盘呢?就是男方准备好一些东西:猪脚、礼品等必需品,载到女方家去,女方不能全收,只收一部分,然后再加进些芝麻、五谷之类的东西让担盘的人载回去,因为以前都用人力挑的,所以叫“担盘”,担盘这天媒人要同去。男方在结婚前一晚还要请人铺床,铺床也是要十分讲究的,应根据新郎的生辰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