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素材
导航

关于讲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征文,2000字

2020-12

篇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

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盐池小学钟紫莹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看书,听别人讲故事,走亲访友,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经过今年学习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本资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认为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这说明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摒弃与不屑。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得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

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作为小学生,我们现在是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十年后或二十年后我

们就成为了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祖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传统礼仪文化,了解祖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习祖国传统礼仪文化。做一个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使者。为弘扬祖国精神而努力奋斗。让祖国文化永远传播。发扬光大。

辅导教师赵体忠

篇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杨宝仪》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

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杨家庄小学五一班杨宝仪辅导教师:孟凡红联系电话:13832514093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是中国人,龙的传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身为一名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阅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以后,《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很穷,没有依靠。范仲淹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在寺庙读书期间,范仲淹把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读书。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以供第二天食用,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读书学习。范仲淹长大以后,离家去应天府读书。白天、黑夜,他都认真读书,孜孜不倦。五年的时间里,他竟然不曾唾弃衣服上床睡觉。又是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他就把水浇在脸上。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反思我的学习态度,真是惭愧不已。上课听讲,时有“开小差”的现象;对待知识点,总是一知半解;作业一直都是拖拖拉拉,边写边玩;每天放学回家,从不带上课本,作业写完一切就OK了,根本没有复习功课的习惯,更别提预习新课了。我想,一定要端正我的学{关于讲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征文,2000字}.

习态度,向范仲淹老先生学习,做一个勤奋学习,认真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是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十年后或二十年后我们就成为了祖国的栋梁,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做一个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使者。为弘扬祖国精神而努力奋斗。让祖国文化永远传播,发扬光大。

篇三:《我喜欢读《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关于讲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征文,2000字}.{关于讲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征文,2000字}.

我喜欢读《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南江县高塔乡小学六一班曾小龙{关于讲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征文,2000字}.

我最喜欢读故事书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像荆轲刺秦王、杨时的程门立雪、铁杵磨成针这些名人故事;拔苗助长、狐假虎威这些寓言故事;还有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这些经典故事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茁壮成长。

在我读《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时,里面的情节时不时让我掉下眼泪。比如,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牛郎和织女本来是一对恩爱的恋人,可他们是神仙,相爱就会触犯天条。王母一气之下,将牵牛星贬下了凡间,同时惩罚织女不停地织布。牵牛星被贬下凡间做了一名凡人,并改名叫牛郎。牛郎变成凡人后还是深爱着织女。最终,他们的真爱感动了王母,王母决定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允许他们相会一次,这个日子就是现在的七七“情人节”。

这本书里还有让我们怎样做人的故事,如“孔融让梨”。据说,孔融从小聪明懂事。一天,父亲的朋友带来了一盘梨,弟弟先挑了个个儿最大的,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当大人问他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孔融说“我是小孩,应该吃小的。大人们应该吃大的。”大人们听了,非常感动,他们非常看重孔融,认为孔融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可以让我体会到深刻的道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所选的富有启迪意义的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名人故事、中国寓言故事等,可以说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华。

通过读这些经典故事,让我学会了思考、学会做人,也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今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质,启发我们对生活学习树立正确而积极的态度。所以,我非常喜欢读《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篇四:《最新文明道德演讲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最新文明道德演讲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是一篇最新文明道德演讲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章通过讲述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号召更多的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的新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

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篇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07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篇六:《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节日征文》

“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节日”

征文活动

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全体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节日”征文活动。{关于讲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征文,2000字}.

一、活动主题: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节日

二、征文内容:围绕“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两大传统节日,以反应柘荣辞旧迎新、亲朋团聚、民俗民风、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着力阐述柘荣传统节日的深远文化内涵,抒发建设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柘荣的美好情怀。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节日”征文大赛活动。

1、征文内容要充满节日气息,体现爱党、爱国家、爱家乡情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鼓励创作喜爱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征文参赛。

2、征文比赛要求题目自拟,紧扣主题,内容积极,体裁不限(记叙、议论、心得、随笔、故事等)。

3、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使用稿纸,要求钢笔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字数600以上。{关于讲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征文,2000字}.

4、凡已出版或获过奖的作品一律不得上报。征文内容严谨抄袭、下载,

如有雷同取消参赛资格。

三、征文评比: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优秀奖7名。

楮坪中学2014年1月13日

篇七:《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悠悠华夏,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谆谆教导;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寄寓到民贵君轻的治国良方;从唐诗宋词的争奇斗艳,到程朱理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正如中华世纪坛序中写的那样,“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份豪迈,大概只有炎黄子孙才能了然于胸。我的成长,是一直有传统文化为伴的。所以今天,让我讲我与传统文化的故给你听。

我与传统文化,绝对不是一见钟情。儿时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并没有多美好。那时候,国学还没有红透大江南北,对国学的了解,只浅尝辄止在从小到大的课本间。小小的我像古代人一样咿咿呀呀读着那些并不明白的句子,看着课文背后印着的“并背诵全文”,只觉得触目惊心。想不通究竟什么是“几年离索”,也不明白什么是“欲语泪先流”。不过虽然不懂,好在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起来倒也挺有乐趣。也多亏了那时候的勤奋,以至于到今天,像《长恨歌》一类的长诗,我仍能流利的背出来;偶尔谈起传统文化,倒有几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味。

随着长大,我与传统文化似乎更合拍了。犹记得初中时我有一个牛皮纸封皮的本子,上边密密麻麻的誊写着我喜欢的诗词歌赋,偶尔还写几笔自己的感触,配着一两幅插画。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我也渐渐承袭了诗人的多愁善感,变得更加细腻,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有了更多的观察,好多诗词也终于有了自己的领悟。我年少时懵懵懂懂的情感,大多是用诗词承载的。偶尔低吟一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感叹一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黄昏细雨时想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伤心落泪时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些诗词是我情感的启蒙。那些平平仄仄的诗词曲赋,丝丝缕缕的离愁别绪,都让我感同身受。不过那时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止步于此,至于其他浩如烟海的文史古籍,只觉得枯燥无味,也懒得去理。

高中时,课业变得繁重起来。不过这并没减少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且随着阅读的增加,也终于知道自己当时的理解是多么幼稚浅薄。那些看似描写男女情爱的诗词,竟并非其原意,就好像“画眉深浅入时无”并不是在问自己的妆究竟好不好看一般,那些看似软软糯糯的词句,其中竟蕴含着那样深的家仇国恨,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我记得自己当时一边觉得羞愧难当,感叹自己学业不精,眼界短浅;一边对传统文化更生敬仰,更想要去了解,去体味。怀着这样的情感,曾经觉得枯燥无味的老子庄子,静静读下来,倒觉得醍醐灌顶,齿颊留香。那些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怪诞离奇的想法中,充斥着对自由的向往;那些看似无稽的舌战,却藏着哲学思辨的味道。曾经我以为长得读不完的《水浒传》,竟也在我每日藏在被子里偷偷打着手电的时光中悄悄刻在了我的脑海。我认识了冷静正统的司马迁,遇见了美好无争的桃花源,会晤了以鬼写人的蒲松龄,体味了理学心学的个中趣味,甚至连李贽那《焚书》中零零星星进步思想的影子,都让我为之雀跃。

到了大学,大概是兴趣所在的缘故吧,我对国学的更是爱不释手。因为有了更多的资源,更充裕的时间,我可以真正平心静气的去钻研国学,体味其中蕴含的道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起我和《红楼梦》的邂逅。我犹记得高中时第一次读完《红楼梦》,曾经说,那种让人想哭又哭不出来的压抑,让我真的不敢再去读它了。可是到了大学,当看到“《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门选修课时,还是情不自禁的选择了它。我很感谢我选了这门课,因为它让我深入了解的,不只是一部《红楼梦》,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称《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些曾经不明白,不理解的段落;那些被我不经意错过的作者精心布下的伏笔;那些频频出现的儒释道思想究竟有什么深意„点点滴滴,越是了解,越是喜欢,越是深入,越觉得有价值。就好像一杯陈年佳酿,香醇爽口,让人沉醉其中。

不得不说,透过一本《红楼梦》,折射出的,是五千年历史堆积沉淀下来传统文化光彩,仍熠熠生辉,历久弥新。传统文化以它独特的魅力,召唤着更多的人去品味,去发扬,去传承。它是历史馈赠我们的礼物,是时光留给我们的宝藏。很庆幸,我的故事一直有传统文化为伴。很感恩,这优秀的文化正将我洗礼成一个更优秀的我。那些字里行间隐含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就好像古代圣贤正引导着我一点点进步,让我铭刻于心。

这就是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我相信,未来,我们的故事还会继续。

人文经管学院董坤

1007133102

篇八:《爱国演讲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名校学子风范》!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薪火传承的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得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为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六”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展现名校学子风范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知,重在行。那么作为一名学子,我们应该怎样去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名校学子风范呢?我们青少年也在不断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名校学子风范。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用实际行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名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