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典故素材
导航

听爷爷奶奶讲文化大革命2000字

2020-12

篇一:《最真实的历史和爷爷奶奶的故事》

最真实的历史和爷爷奶奶的故事

一有时间就喜欢听爷爷奶妈讲他们经历的人生故事,虽然时至今日他们的故事我早已烂熟于心,可是看着爷爷讲那万分坚辛的故事脸上洋溢出的笑容,我很乐意听。爷爷出生在1993年比奶奶小四岁。他们的人生经历正是中国现代史最重要最耻辱的历史时代,他们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也是这历史的证明。

爷爷奶奶有记忆以来,国家首先是遭受民族侵略之苦。侵华日军当年入侵中华大地,进军道县时,在楼田道岩,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楼田惨案。日本军人你犯下的滔天大罪这是血,铁的永远无法抹掉的事实。当时村民们只能躲进深山岩洞才能幸免,要不就没有我了,痛恨日军,感谢爷爷奶奶。

他们还经历过国共内战,红军长征,红军经过湖南时曾在西洲公园留下红军墙,潇水之上的水南浮桥是红军踏过的都是历史的见证。我读史,他读实,

16岁爷爷和奶奶结婚,他们那个年代是父母之命,媒说之言,指腹为婚,爷爷奶奶俩人从小就订亲了,爷爷回忆说奶奶在两岁时就失去了爸爸,是她妈妈将她带大的。嫁给爷爷的时候下是新中国成立,在国家社会动荡,战乱的年代,国家穷得一根火柴都十分珍贵,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让人心酸。

他们经历人民公社化运动,吃大锅饭,吃饭还得凭粮票的计划经济时期,当初的大学毕业都是由国家分配工作。在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那些所谓的大跃进,母猪赛大象的假象中。在那个大开荒地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一句人多力量大,人多了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养活。爷爷不说还真是不知道,我原来还有五个小小年纪就已经去世的亲人,以为我大伯是我爸爸他们众兄妹中最大的。本来爷爷奶奶他们那时年纪就年轻除了外出奔波劳碌,还得经历亲人间的生离死别。这叫年轻人如何能承受得住?听到我这哽咽得只能用点头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那样的年代五个小孩很小很小就那样饿死了,没有奶粉,没有足够的营养,哪有今天的大鱼大肉,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挑食。大学食堂有时候没吃完那不是因为挑食,是因为别的原因,心情等影响味口才食不甘味没法下咽。

不仅如此,在社会发展好了,其中有一个小孩却因为常年没得可以好好吸收的营养物质最终他吃不下了…….。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土地改革时期,他们仍然受苦不浅。老是提心吊胆,心悬在梁上,记得以前的斗地主(可不是棋牌游戏)。每次到了开批斗大会的时候都会是件恐怖的事,曾被批斗死的人不计其数,据爷爷说当初我家是富农身份土地成分较高,也有挨批斗的危险,所以每到那个时候都非常担心。村上听说就斗死过几个地主。幸运的事,全家平安,我捏了把汗。

慢慢的国家富裕了,百姓全民温饱没问题了,他们一样的从来没有懈怠过,依然勤奋努力将四个孩子养育成人,送他们上学,那年代农村的孩子不一定能上得起学。

他们不管社会如何动荡,国家如何贫困,家庭如何坚苦,他们从来没有被生活打倒,他们相依相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勤奋持家,才有了爸爸,他们那代人安稳的生活上学,最终我才有机会来到这个世上,幸福的出生,才有我和妹妹那美好,幸福,快乐的童年,真为他们二辈人感到骄傲。

我的童年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我觉得特别的幸福,最幸运的是我看到了爸爸的爷爷,我记忆中他很疼我。有时候觉得爷爷是懂我的人,奶奶是最疼我的人,有记忆以来不知道有多次是从奶奶怀里醒来的,一直是她抱着我入睡。从小不听妈的话她就拿着木条教训我,都是奶奶来解围,记得有一次妈妈把我打哭了就一直赖在地上一直哭,出除了奶奶不去,无论谁去哄我都是没用的,就在那一直哭直到眼泪哭干,依然不起来,我妈也拿我没办法最后奶奶去了才把我哄回去。

我经常喜欢跟爷爷聊天讨论一些问题,经常意见不一致我们两个人就在争论不休,并且争得很激烈,奶奶出面就说你们吵得我伤心,此刻谁都不说话了。我的性格和爷爷有些相

像,毕竟耳濡目染就接近了脾气也比较的倔强,奶奶没说话之前谁也不让谁,反正他说的很多事我都是不赞同的,可是奶奶最近开始不在了,再也不在了,离开了,最疼我的人走了……….

爷爷奶奶可以说勤奋一辈子,到了应该享福的时候奶奶却病了,那一病就近10年,这10年来爷爷日夜陪伴照顾着从来不间断。他们不管生老病死,从来不离为弃,相扶相依直到10几天前奶奶离开,她依然是在爷爷的怀里安然离去,她虽然一生坎坷,可一直以来有爷爷陪伴着她,我认为奶奶还是幸福的,他们真的是相爱一辈子,白头偕老。在最后一刻仍然鼓励着爷爷,她知道自己寿终正寝,一定要他好好的活着,好好享福,好好活着,………

看着爷爷最近几天老是不对劲,状况比先前差得太多,走路都有些不稳,有时也不开心今天我就跟爷爷聊天,聊着聊着,突然他呜咽得像个孩子,顿时让我不知所措。幸好我对爷爷还算了解,要不真不知道怎么办。记得爷爷说以前如何遇到生离死别,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穷困,都没有低过头流过泪。此时,是不是在思念奶奶了。后来跟说想起奶奶离开前说的话他就情绪失控。

一辈子经历生老病死,相互守候,白头到老,真让我为他们自豪,这些天我内心仍然有一件很担心的事,您一定要度过难关,10几天前答应的负责一切安好,不管大伯,大哥他们如何,我们会在您身边….

2012年7月30日

篇二:《爷爷奶奶的故事》

有那么个人,值得我景仰

初二(14)班王晞辰

小时候,常听外婆讲自己的故事,只知道外婆的童年生活十分坎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而在她的生命中,有一个人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与外婆毫无血缘关系,年龄相差了十九岁的外婆的哥哥,即妈妈的舅舅。

新中国还未解放,外婆来到了这个世界。与众不同的是:外婆出生在苏州虎丘下。那时她的父母是国民党军官,一路随军,途经苏州时生下了外婆。后来,队伍经过江阴,外婆的母亲与父亲失散。当时,外婆嗷嗷待哺,她的母亲一手牵着一个三岁大的儿子,一手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外婆。部队只在这儿呆一段时间,她必须随军继续前行。一路行军本已艰难,与丈夫的失散更使得外婆的母亲举步维艰。眼下,这两个孩子成了她最大的负担。

百般无奈之下,外婆被她的母亲忍痛托付给了江阴当地一个村庄上的一户贫农家里。据外婆所说,当时愿意收养她的这家有一个比她大不了几岁的瘸腿儿子,说就当童养媳养着吧。没想我那外婆由于没喝到奶水而体弱多病,难养得很。没几天那好心人家就害怕起来,急于把外婆送人。当时外婆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别人家岂肯随便收留?难道外婆要因此成为弃婴?村里有一户人家,也算是村上条件较好的人家了,那家人的儿子知道后对自己的父母说:“养只狗都会看门,养个女娃„„”

于是,我的外婆终于有了安身立命的家,一个有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的家。外婆在这个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起来,直至恋爱结婚、生下我的妈妈。她的一生是坎坷而又幸运的。

听外婆讲到这里,我对外婆的这位恩重如山的哥哥充满了好奇与敬佩。他已八十四岁高龄,我称呼他为“外公”。外公是个老干部,写得一手好书法,年轻时当过书记,当年他还是澄江镇政府组织科长呢!

只可惜,在那期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造反派开始造反,而作为文化人皆政府干部的外公自然也难逃此厄运。他遭到批斗,被认定为“走资派”,在那特殊的年代,遭受了令人无法想象的折磨。更羞辱人的是,他还被戴上高帽子,被拉去游街,甚至在脖子上挂大木牌,自己扇自己耳光骂自己“打倒沈根汝”“沈根汝是反革命”,外公还被骂作“顾学芝的狗头军师”。他一度被关进牛棚,限制行动,限制正常饮食,被人指骂为“牛鬼蛇神”。他整天整夜地被罚跪认错,膝盖跪痛了,就用老棉絮绑在膝盖上继续跪„„虽然外公遭遇了如此非人的待遇,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外婆也曾悄悄前去外公被关押的地方送饭,可是都有红卫兵拦着不让进。

终于,让外公受尽羞辱的文化大革命过去了,外公得以平反。他被放了出来,重新回到家人身边,重新开始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一直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作为一个党员的职责。

看着眼前已白发苍苍、面容慈祥的老人,谁能想到他曾经受过的那番苦。我的心中也不由得对这已八十四高龄的外公升起一股敬意,像外公这样乐观坚强、对生活对党始终充满希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

篇三:《文革教学案例》

大历史与小历史

——“文化大革命”教学案例分析

张美勤

(嘉兴一中314001)

“大历史”(macro-history)这一名词,由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创,是指“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1],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将史料高度压缩,探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他的《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等著作无不体现着“大历史”观。“大历史”即宏观历史,从尽可能多的史料中,摈弃“应当如是”之偏见,探究“何以如是”之因果关系,纵横捭阖,古今一体。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历史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强调每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或整个古代史中的赋税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等等的演变,就是大历史。中国近代史也是如此,我们强调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近代化进程这三条基本线索,经常把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作一比较,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历史。总而言之,大历史观用于历史教学,符合历史学研究特点,体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

与大历史相对,自然就是“小历史”(micro-history),就是微观历史,就是历史的细节。“小历史”与大历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纵观黄仁宇的论著,其精到的见解中,史料信手拈来,不乏一些“袁绍一家父祖经历、黄巢行军路线”[2]之类的琐碎之事,甚至还会穿插“白蛇传”之类的传说。大历史离开了翔实的史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历史学的重要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中,相对于大历史的广为应用,小历史观的贯彻就不尽如人意。因为,大历史可以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各种教参、教辅的现成结论,而史料的选择、裁剪,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时间的投入,需要教师广泛的阅读积累,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时下我市的历史教学普遍应用“以史导论”的模式,“历史的细节”日益受到专家和教师的重视。

在“文化大革命”教学中,用大历史与小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尤其强调历史细节的震撼作用,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文化大革命”共两节内容。我对两节内容“全国大动乱”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进行了综合处理,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文革”是什么?(小历史)——教学重点

2、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大历史)——教学难点

本堂课的灵魂是使学生了解了“文革”之后,从悲剧中得到震撼,从震撼中得到启迪,从而

实现人格的升华,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采用了大历史与小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汇聚到一点的“核爆炸”。按照教材的观点,“文革”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左”倾思想发展、泛滥的结果,而再究其根源,未尝不是民族劣根性、人类劣根性的外化体现。这种对教材观点的延伸,主要是作为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而非简单地告诉他们一个结论。“文革”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就用一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作为回答是十分苍白无力的,因此主要靠史料来充实,包括图片、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材料。然后由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文革”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具体我是这样处理的:

导入: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

“打碎旧世界,创立新世界”(文革宣传画);《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照片);文革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照片);批斗彭德怀的照片;刘少奇被迫害致死(照片);忠字舞(照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照片);破“四旧”(照片);暴尸街头(照片)等。

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文革”爆发的经过:爆发的标志;“一月革命”、“二月逆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听爷爷奶奶讲文化大革命2000字}.

教师讲述文革中发生的故事:

故事一:笑的故事:一个天生不会笑的人在毛主席像前的表情像哭,工宣队采用各种办法迫使其笑,受尽各种折磨,由“不笑的敌人”变成“不会笑的人”,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启示:“连一个表情也不放过——它显示了文革的绝对权威。”[3]

故事二: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一个一米二左右的孩子因为家门口出现一条发动标语,公安局认定是她的父亲教唆她写的。为了使小孩招供出她的爸爸,公安局想尽各种办法威逼利诱,甚至被押到刑场看行刑。父亲说:“别怕,孩子,他们在逗你玩呢!”启示:“真正的残暴,是针对无辜。”[4]

提问:“文革”究竟是怎么回事?“文革”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何?

学生概括对文革的印象。

学生的回答有:恐怖;疯狂;权力斗争;人性的泯灭;理性的沦丧;大动乱;个人崇拜;“左”倾思想泛滥;法律制度的践踏;等等。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

教师投影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1957年7月

材料二:文革书信选摘

材料三:毛泽东《炮打大字报——我的一张大字报》

材料四:林彪“5·18”讲话

这些材料主要说明文革爆发的几个原因:(先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长期“左”倾错误发展泛滥的结果;个人崇拜;对国内外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错误争夺权力等等。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启发:(材料)义和团中人们的狂热愚昧行为[5];(材料)苏联“大清洗”运动。

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感想。

教师总结:文革的发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漫长,封建的遗毒深扎于我们国家、民族、社会的肌体。可见,虽然我们在百年的炮火中走进了现代文明社会,但是我们的启蒙运动远远没有结束。“华老栓”、阿Q等人始终存在着。其次,民众力量如水般浩浩荡荡,潜藏着巨大潜能,可以荡涤污秽,如五四运动,也可以摧毁文明,如义和团运动、文化大革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归根结底,要避免重蹈文革的覆辙,必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听爷爷奶奶讲文化大革命2000字}.{听爷爷奶奶讲文化大革命2000字}.

布置作业:听爷爷(奶奶)讲文革的故事。(写成口述实录,下堂课交流)

推荐书目: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这堂课充分贯彻大历史与小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注重历史细节。首先,通过教师的讲述向同学介绍历史细节,感动学生;其次,通过布置作业,由学生亲自去探究细节;最后通过推荐书目,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兴趣,讲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注重小历史的同时,放宽历史的视界,将文化大革命与义和团运动,与华老栓、阿Q,与苏联的大清洗运动相联系,探讨“文革”背后蕴含的内容,使学生对文革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文革不是一两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个民族的悲剧,我们对文革的反思不仅仅停留在谴责与否定上,而是反过来看今天,看自己,如何使社会发展得更健康,如何应对今天的难题。

不仅仅是“文革”,其他的历史问题我们也可以结合大历史与小历史观进行教学。尤其是历史细节的描述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历史细节的挑选尽量要贴近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通俗易懂;讲述历史细节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以语言魅力感动学生;引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密切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忌用无聊低俗的材料来博学生一笑;历史细节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语言,也可以是图片、视频,可以用对比、互补等方式突出主题,震撼学生;讲述历史的细节,不

是教师一言堂,也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比如“文革”这一课,通过布置作业、下堂课交流和推荐书目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当然,历史细节的巧妙运用,关键在于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的源泉是阅读,阅读能够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水平,拓展理论深度。因此,上好课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

[1]《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

[2]《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3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篇四:《文革》

谈“文革”的经历

访谈时间:2014年6月30日

我:爷爷,奶奶.今天想向你们了解一下你们的“文革”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感受。那你们现在对“文革”还有什么印象啊?

爷爷:我印象是六几年“文革”开始的,具体时间我记不清。我:嗯,文革是66年5月爆发的,76年才结束,持续了10年呢!.

奶奶:当时被大人们带着一起参加的许多群众大会和游街情景,在街上被背着枪的民兵押着推搡着,一边走一边敲着锣大声高呼着自己的名字。奶奶::还有啊,那时候要“破四旧”

我:我知道我知道!就是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爷爷:对,凡是“四旧”的东西都要被破坏,被砸毁。香炉啊、灯盏啊等拜神的用具,这些都属于“四旧”的东西,当然要被破坏,通通都抄了堆在池塘边。

我:那当时没有人负责批斗这些人吗?

爷爷奶奶:当然有啊,红卫兵啊!

爷爷:红卫兵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产物,大部分由年轻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