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验材料
导航

城管普法管理研究及对策

2021-11

在“*”普法期间,普法工作如何才能做到站在高起点,实现新跨越,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履盖面,进而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全面实现“*”规划提出的“两增强、三提高”的目标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调研论证,理论研讨,先行试点,经验推广等工作,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属地管理。

一、深入研讨,正确把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属地管理的特点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属地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当地政府对辖区内各单位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

属地管理的特点:一是统一组织辖区内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区(市)普法办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根据各单位的性质统一编组,如金融类、企业类、中央、省驻区(市)各单位等分别编组,统一组织指导,既方便了工作的开展,又改变了过去直接面对辖区内的各单位不便管理的局面。二是统一协调辖区内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如中央、省驻区(市)各单位,垂直管理的单位,过去以条为主,现在以块为主,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都由区(市)普法办统一协调、指导。三是统一考核辖区内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央、省驻区各单位,垂直管理的单位,驻区大型企业等需要实行属地管理的单位,都由区司法局直接对其进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检查考核。

二、统筹安排,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属地管理的正确实施

实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属地管理,必须对属地管理单位有相应的了解,有完整的工作思路,有配套的工作措施,有可行的工作手段,才能保证工作的健康开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领导重视是做好属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作为重点工作目标和落实“*”规划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责任制,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处室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大力推进属地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梳理排查,摸清底数。准确掌握应纳入属地管理单位的数量,是做好属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是借助工商办理企业年检注册的有利时机,通过工商注册系统调取应纳入属地管理单位的相关资料;二是通过区(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对应纳入属地管理单位进行了解核实;三是借助街道司法所的职能优势,以街道为单位,进一步梳理属地单位的数量。通过三个层次摸清中央、省、市驻辖区(市)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民营、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并掌握这些单位的基本情况,为做好属地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制定计划和措施。科学的方案是做好属地管理工作的保障。青岛市普法办指导四方区制定了《关于实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属地管理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要求。全市在四方区开展了属地管理工作试点,并于*年9月8日召开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属地管理现场会,各区市分管局长、科长参加了会议。四方区介绍了《抓住机遇,强化落实,积极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属地管理工作》经验,区(市)分管局长汇报了属地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全市各单位分别建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各单位的“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业务处室负责统计上报、联系协调等具体工作。

(四)主动走访,加强沟通。建立协调、融洽的工作关系,是做好属地管理工作的手段。针对个别单位对属地管理的异议,我们有重点地走访了26家单位,详细讲解属地管理的意义和要求,强调多人来人往,少文来文往,逐步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属地管理工作座谈会,认真听取与会单位近年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和对属地管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就如何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属地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

(五)登记造册,科学编组。正确区分属地管理单位的类别,是做好属地管理工作的关键。属地管理单位具有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难以集中的特点。各单位的性质不同,在普法依法治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如果用一套模式进行管理和指导,难以体现针对性,也难以取得实效。为了使属地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对新纳入属地管理的单位进行科学编组,选定每个组的召集人,初步形成属地管理的联系网络。

(六)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做好属地管理工作的核心。一是制定普法依法治理属地管理暂行办法。对属地管理的范围、主要职责和监督检查等事项进行明确界定。二是建立例会制度。每季度举行一次例会,由各属地单位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相互交流经验,同时由普法办公室部署阶段性工作,传达贯彻重要会议精神,通报检查、督查情况。三是建立督查制度。由普法办公室对属地管理的各单位进行工作督查;协调人大、政协等机关和上级领导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行进视察;各单位普法业务部门自查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四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区(市)普法办在普法依法治理简报中设属地管理专刊,以传播工作经验,交流工作动态,推动工作发展,促进整体水平提升。